返回旧站

【2018暑期社会实践】探寻环境友好型农业

2018-08-14    作者: 胡杨 叶皓阳 何祥    审稿: jjxy    点击量:

    在约40%的有效率下,"彭州市—001号"至"彭州市—120号"问卷中脱颖而出的49份有效问卷完成了使命,记录下了4天里,四川农业大学"三下乡"暑假实践中,进行"环境友好型"农业主体调研的彭州小队在烈日走访、下田下乡中前行的身影。4天47份,每天才约10份的有效问卷,为什么每份不到5页的问卷消耗了这么久的时间?难道这就是小队的战斗力?

    当然不是,那是因为隐藏在问卷背后、经过实地调研才能体会的"三农"实情——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不仅仅是几个不同的选项、几笔浅浅的文字填空,而是每一份沉甸甸的问卷背后的一个家庭、一个合作社在新时代对新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最实际的感受、最饱含深情的期望……

    "一天填40份,3天就能完成任务,我们要加油"

    实践的第三天,在完成第40份有效问卷时,小队队员突然说出启程时这句豪言壮语,三位队员都是笑中透露着辛酸,用一个时新词——"打脸",可以最好的概括。这三日的现实完全是无法预计到的,在第一天甚至达成了0问卷的"成就",果然,暑假实践和读大学有着同样的性质: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究其原因,一是小队对新型农业主体分布的不完全了解,但第二,也是最大的困难,那便是……

     "哎呀,听不懂听不懂,我就不填了"

    见到事先取得过联系的彭州市升平镇镇长后,成员们被告知四天后升平镇广圣村将要进行农业培训会,会有近50户自己进行种植的农户主体参与学习,可以直接同时对多户农户进行调查,50份数据即将到手,对小队无疑是个喜讯,胜利在望。

    然而,当天当问卷发到村民手里的时候,才发现,队员事先忘记了解村民的文化程度,导致许多问卷被填了年龄和电话之后就白白浪费。会中只得将填写问卷和队员问、村民答的形式结合,获得更加符合我们意愿的问卷,而问答的形式中,也出现了由于问卷部分内容较为学术导致的沟通障碍,从而让村民渐渐地失去了开始的耐心的情况……还有,许多村民并不愿意在听会之后留在会场填写,虽然听闻是大学生调查,部分村民流露出了少许兴趣,却也没有慢下脚步,急着回家生火做饭了。

    最后发放的50份问卷中,只收回了7份有效问卷,基本是队员问答所得到的。仅仅站在学术的角度上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获得信息的最佳途径……但是这却不像大学进校课堂在理论教学中,抛开其他情况,只谈一种变化的研究方式,必须要求我们将能想到的所有要素结合考虑,这骨干的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就是队员们暑假实践的第一堂教训课了。

    "这么热的天,快来快来,喝水"

    第一个说这句话的,是升平镇的吴镇长,吴镇长说"大学生这个天气进到农村本来就不易,我们尽力将能够提供了机会提供给你们,你们也辛苦了",接着是花了接近一整天时间,在烈日暴晒之下带着队员走入乡村街道的红岩镇孙书记、邀请我们在办公室休息,询问并帮助小队联系各个合作社,亲自送队员前去的白书记、在虎形村村政府给予了队员们村民农业发展类型基本信息、细心解答队员问题的大学生村官陈姐姐……短短几天,不记得听到了多少句句辛苦了,不记得说了多少次谢谢。

    每天回程时塞了满满一书包的几瓶矿泉水,成为了最深刻最感动的象征,大学生的身份给了队员们帮助、光荣、给了虽不同校却同心的,师兄师姐的照料,走出象牙塔时的我们,虽然这一程走的很苦很难,却发现社会并不似传言中那样的艰险,因为至少人心暖、人民有爱,队员们无论到哪里,这种温暖总会成为深埋于心的最佳支撑力。

    "节水?肯定要节的啊!"

    "农药这些都是按着国家规定来打嘛,不然要破坏生态  的嘛","节水?肯定要节啊!"……听到这些回答的小队队员往往都会无比欣慰,特别是当走入田间个体户时,连问卷问题都需要队员反复解释、询问时却发现村民的环保意识远远高于最初的预期,并且语气坚定,不带一丝犹豫,这种意识已深入人心,仿佛已经成为了他们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环境友好型"农业主体的行为调查,在了解农民基本生产行为的同时,注重于经济领域的分析,而出人意料的是,由于国家对各村农民的补贴,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并没有带来多少的成本增加,生产技术上也有村内定时的培训和安排,唯一可能增加成本的,反而是生产之后的销售环节随着网络时代变迁,让实体销售增加了少许难度。

    我们这次的调研深入基层,既了解了生产可持续推进的可喜变化,也感觉到了农民生活,在时代的渐渐发展中,始终因为信息的不完全、不及时,导致的落后,毕竟问题解决的过程也会是问题暴露的过程,国家环保型农业的发展,正在朝着它自己预定的轨道不断前行着。

    "我觉得吧,国家近几年下来的的这些政策,特别好!"

    如上所提到的,近年来"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普及,使用      秸秆堆肥、生态肥料和符合生产标准的农药、化肥投入等教普通生产更为科学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增加村民更多的成本,反而随着科学种养殖培训、国家补贴到个体的政策支持,成本上的主要矛盾根本上从生产领域向外转移,标志着彭州市大部分区域生产方面的成本过高得到了基本解决。

    我们在红岩镇虎形村的黄书记那里,听到了直接的赞许,黄书记称,如今身边的家人朋友都会被叫来参与环境养护上的培训,她自己作为村书记,就是想起到宣传的作用,这种节约成本又高效的方式,既是对村民好又保护环境,这已经从她的权利,变成了向身边人传递的一种义务了。

    从一开始的不断被拒,到渐渐摸清楚村民填写问卷的想法和规律,再到从问卷和走访中得到的信息,以小见大,这是彭州市受到国家的影响,正在慢慢变化的信息,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帮扶和自下而上愿望共同成就的结果,每一户一家的生产方式,无不来源与双方的成就,49份沉甸甸的问卷,行走过6个不同的镇不同的村,背在队员行囊中,成为了这一路的重点保护对象,是小队历程的见证,是一股内生的力量影响着各地各家潜在的变化着,我们相信,接下来小队从彭州离开,去往的另一片土地、将要走访的农户们,也会给予小队队员不同的洗礼、实现不同的见证。

 (原文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signature=9b8ne3myXKLv0lpjr2RaBpJ9bfeVE24xP5OAdZD6NYMBgwzVQG&uid=111358&phone_code=d341744cea7069590df0ba5feae2b275&scid=106240&time=1533652323&app_version=(null)&sign=da4d9f59214c2bdb50a612d1ba74427e


Copyright © 2015 四川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