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是学校办学发展历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一种稳定的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的精神面貌。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四川农业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铸就了学校独有的精神财富,即“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作为一位川农人,几乎人人都能一口说出16字的“川农大精神”,但只有当我们真正深入了解后,才能发掘出其深刻的内涵。
“‘川农大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我省教育战线的生动体现,反映了新时期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指导意义。”“它不仅是川农大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四川教育战线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是2000年7月,四川省委等号召全省教育战线学习和弘扬“川农大精神”通知里的部分内容。由此可见“川农大精神”的社会影响力之大,要究之背后的原因,就不得不追溯“川农大精神”的由来。
在我校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特别是在雅安近半个多世纪的艰苦环境中,一代代川农人继承学校爱国爱校的优良传统,怀着兴农报国、振兴中华之志,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默默耕耘在农业科教的第一线,在当时艰苦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不仅为我国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还铸就了自身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一代代后来的川农人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强大精神动力。新华网曾经有一篇:“85%的回归率是怎样产生的?——四川农业大学吸引留学人员的启示”的报道,文章对学校依靠“川农大精神”努力营造和谐人际环境,创造良好机制,吸引众多留学人员回归的事迹给予报道,这正是“川农大精神”的影响力之体现。
在川农大发展历程中以杨开渠、杨允奎、彭家元、杨凤、杨志农、邱祥聘教授等为代表的一代代老一辈人,其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代川农人。从2000年号召弘扬“川农大精神”至今已有整整20个年头,川农大精神仍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又一代新川农人。
作为一所以农业科技为优势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川农大始终“心系三农”,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川农大精神”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能接触到“川农大精神”,如入学教育,党校课程,形式与政策课程,思想考核,知识比赛等诸多地方都有其身影。我校通过加强党校、团校、学生理论社团、网站易班等阵地建设,以川农大校史为媒介教育、影响、熏陶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心系“三农”、服务“三农”的意识和能力。在四川省农村农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川农大始终坚持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的理念,为四川省各地输送了一批批优秀农业人才,如“一村一大”等,在四川省农村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校一直秉承“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进一步端正学风。学校每年定期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端正学风。在新生入学和阶段,通过学习校史、专题讲座、座谈会和参观校史展览馆等形式,集中进行“川农大精神”的教育活动。另外,还坚持开展学风建设,增设先进学院、优秀班级、文明寝室等的评选活动,把学习态度、学习风气、学习成绩作为评选的重要条件,将学风建设评比标准进行量化,以分数的形式进行评比,从上至下形成了良好的学风环境。
我校坚持“兴农报国、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以“川农大精神”的传承者为榜样。作为农业院校,尤其是经济学院的学子来说,想要加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只有不畏艰苦,深入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才能够更好地长知识、增才干、强能力,才能对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状况有更为直接深刻地了解。学校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必修的一课,开展专项评优表彰,把社会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学院工作考核内容。我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农村对知识对人才的渴求,激发了立志成才和建设基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与农村农民的接触中,体验到了他们的艰辛,树立起了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从与社会实践优秀带队的师兄师姐的接触中,体会到了榜样的力量,增强了奉献意识,对培养树立服务“三农”的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每一代川农人都是“川农大精神”的传承者与传播者,作为川农大的一员,都受“川农大精神”的熏陶,我们应有主人翁的意识去发展和传承“川农大精神”。进入川农门,就成为川农人,我们都应做“川农大精神”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