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站

于晓华教授到访我院,共筑学术合作与专业建设新篇

2025-04-11    作者: 李佳珈 王晓琴    审稿: 刘思麟    点击量:

    4月11日,德国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学与农村发展系教授、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领域权威学者于晓华应我院邀请,与全院师生进行学术交流、专业建设和国际合作研讨。本次学术讲座由学院副院长吴平教授。

    活动伊始,于晓华教授以“机器学习方法对中国农村减贫问题的再审视”为题,从专业视角出发系统论证机器学习技术对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范式革新意义。他首先通过“下雨—打伞”这一具象化案例解构传统计量经济学(基于因果推断)与机器学习(基于模式识别)的方法论差异。他指出,传统研究聚焦“为何打伞”(因果机制),而机器学习更关注“何时打伞”(预测关联),二者在问题意识与分析逻辑上存在本质分野。在此基础上,于晓华教授强调“学术创新往往产生于传统方法与新兴技术的交叉地带”,鼓励青年学者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勇于拓展方法论的边界。

    在数字经济专业建设研讨中,于晓华教授立足学科发展前沿提出诸多前瞻性建议。于晓华教授基于国际前沿教育理念,建议学院从三方面优化专业建设:一是升级课程体系,融入全球数字经济市场动态追踪与政策国际比较模块;二是强化实践教学,通过模拟国际数字贸易场景提升学生实操能力;三是构建跨文化教学框架,在案例分析中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使其掌握应对跨境数字经济问题的解决策略。

211749

    在国际合作专题研讨中,于晓华教授与学院副院长、德国研究中心主任杨浩教授以及多位教师代表进行了研讨。他分享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在科研合作、学生交换及联合培养项目上的成熟经验,并明确提出与四川农业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深化合作的意向。此次学术交流为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注入创新动能。学院将常态化推进此类高层次学术交流,通过持续深化国际合作,促进学术研究能力与专业建设水平的协同提升。

主讲人简介:

    于晓华,德国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学与农村发展系教授,在国际顶级期刊如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and Economics》、《Food Policy》、《Land Use Policy》和《Journal of Rural Studies》等发表一百多篇论文。担任 《Agricultural Economics》、《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国际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作为非洲农业研究论坛(Forum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Africa)、联合国粮农组织2024年度报告以及德国转型国家农业经济研究所 (IAMO)等国际组织的科学咨询委员。


Copyright © 2015 四川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