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我院经济学系教师,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管理专业博士,2014年来校工作,现任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入职以来,杨浩老师以第一作者累计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被《资源科学》、《农业技术经济》等CSSCI期刊收录6篇,出版专著《气象灾害与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城乡一体化中反贫困问题研究》,主持四川精准扶贫机制创新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
近几年来,学校招聘了大量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文社科类青年业务教师,学校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和政策支持。凭借良好的科研平台和自己的努力,这些青年业务教师中的绝大部分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杨浩老师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以情怀潜心扶贫
因为生长在农村,从小就与农民接触,杨浩对农村中存在的贫困问题感同身受。杨浩本科就读于我院(原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从上大学伊始,便重点关注“三农”问题。读博期间,他更是一直跟随着导师致力于农村扶贫方面的研究。得出了不少关于扶贫的结论和成果。他一直说,兴趣,认识和导师的前期研究成果,是他这么多年一直坚持致力于农村扶贫研究的动因。
在他的扶贫调研初期,大部分的农村环境很差,很多都还是最原始的乡村小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大部分的人居住在土房或者石头房里,能住在砖房里面的人寥寥无几。而今几乎村村都能通公路,家家都能盖楼房,从2011年至今短短几年,政府在农村建设中不论人力还是财力都投入巨大,看到农村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杨浩内心无比震撼,也更加坚信自己这些年的坚持和努力是有价值的。
目前,杨浩已经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团队“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研究”核心成员,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我国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战略研究》。时至今日,再谈到我国的精准扶贫政策,杨浩依然感慨万分。
“在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能否将中国优秀的扶贫经验传输到外国去?”成了杨浩现今最关注的问题。他说,好的扶贫经验应该被梳理,总结和提升,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如老挝,柬埔寨共同交流,共同推进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治理。在对未来农村发展的展望中,他认为中国现在甚至将来变化最大的应该在农村而非城市,怎样进一步推进产权改革,是关系农村未来发展的一大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农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以后的路还很长,但唯一确定的就是扶贫攻坚这条道路会一直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杨浩整理着手中的扶贫资料,笑着说道。
以情感投入课堂
杨浩老师本科毕业于我校经济学专业,对川农大和经济学学科门类的学生有着特殊感情,这也是他当初选择来校工作的原因之一。杨浩有一门微观经济学的必修课程,也是同学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在课堂上,他将生活中的事例和事物融入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避免学生听课时感到死板和枯燥。正因为如此,不少同学对杨浩的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很是喜爱,金融学的张馨予就是其中一个。“杨浩老师的微观课很有意思,常常用平常的事物来解释书上的概念和公式,让人茅塞顿悟。”不仅如此,杨浩还乐于在课堂上向学生分享自身学习上的和生活中的经历、体验和感受。他说,这样不但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更能让学生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
对于经济学院学生的未来学习及发展,杨浩认为:一方面学生们应该认真学好基础课,比如西方经济学,高等数学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十分有利。另一方面,学生们要做好职业规划,不断学会在实践中摸索探究。“之前有个学生经常来和我讨论职业规划,后来他成功去了美国留学,前不久又回来和我讨论在美国进一步深造的问题。我认为常想常思考未来的人,最后的个人发展一定会比不思考的人更好。”杨浩如是说道。
以实力展现魅力
从博士毕业后来川农任教至今,他每天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的川农学子。课堂上,他耐心细致,却又不失风趣幽默,实践中,他不畏艰难,深入寻访进行实地调查。当他的多篇论文被广泛发表在各大核心期刊后,一度引发热议,周围的人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当他凭借这些年的教学积淀和学术修养成功晋升副教授时,无论是同事还是学生,皆盛赞其是“实至名归”。
在任何时候,他都会一直心牵扶贫进展,关注国家政策,在工作中热衷分享经验,情系教授知识,关心学生发展。正如他所坚信的那样,努力并坚持,未来的人生定会充满无限可能。
“一心紧系扶贫,全情投入教学,盛酒一瓢慰君饮,谦逊儒雅大师流。”这是学生们对杨浩老师的真情流露。作为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杨浩老师用自己的情怀、情感和实力展现了青年一代教师躬耕扶贫、情系教学、致力学术的决心和抱负,彰显了新一代“川农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