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站

【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蜀农气智:川农大学子返乡调研助力泸州农业现代化发展——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乡土,以问卷探寻农业转型路径

2025-02-17    作者: 严妤彤    审稿: 武方琨    点击量:

(转载自四川文化网)2025年1月15日至2月15日,在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的支持下,由10名泸州籍学子组成的"蜀农气智"泸州调研组团队,深入泸州市三区四县的8个行政村,围绕"数字能力、气候灾害适应行为与粮食生产效率"主题,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寒假社会实践。这支平均年龄20岁的青年队伍,以传统纸质问卷调研为纽带,走进田间地头,倾听农户心声,为泸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鲜活数据支撑。

扎根乡土:青年视角下的农业现状摸底

       泸州地处川南,是四川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农业数字化转型与气候灾害应对能力仍面临挑战。调研团队聚焦水稻主产区,选取纳溪区天仙镇牟观村、合面镇大石村,泸县天兴镇垣山村,合江县符阳街道大同村等典型村落,通过“一户一问卷”的实地走访,系统梳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现状、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及气候风险认知能力。

      在纳溪区天仙镇牟观村,调研组成员夏秋冰走访了当地约7户水稻种植家庭。通过问卷访谈发现,该村约70%的农户仍依赖传统耕作方式,仅有15%的家庭尝试过智能农机设备。“年轻人外出务工多,留守的中老年农户对数字技术接受度较低,但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很高。”夏秋冰记录下一户村民的反馈,“去年干旱导致我家两亩水稻减产三成,但不知道如何提前预防。”

直面痛点:数字鸿沟与气候风险的双重挑战

       调研数据显示,泸州农村地区的“数字鸿沟”问题尤为突出。在合面镇大石村,队员刘燕发现,尽管村委会定期推送农业气象预警信息,但65岁以上的农户中,仅20%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查看信息。“很多老人更相信‘看天吃饭’的经验,但近年极端天气频发,老经验常跟不上新变化。”一位受访农户坦言,去年暴雨导致田埂垮塌,因未能及时收到预警,损失了上千斤稻谷。

       而在泸县天兴镇垣山村,队员邓晓燕则关注到农业数字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该村虽有农业合作社引入无人机植保服务,但83%的小农户因成本高、操作复杂而选择放弃。基于现状,调查员还发现调研对象对家庭收入支出并不诚实,往往会把总收入压低,但人情往来因亲疏关系支出几千上万不等,占总支出很大。丘陵地形土地偏碎,耕地大小与肥瘦差异化较为明显,水稻亩产一千至两千不等。由于常住人口多为中老年人,对互联网操作与智能手机使用并不熟悉获取气候信息和学习农业信息存在较大难度。据调查所知该地区有无人机统一进行施肥和撒农药,大部分受访者表示知情,因此这部分受访者将所有耕地都作为无人机替代人工施肥与撒农药操作的部分,但也会在农药与化肥上花费支出。

破局之道:传统调研中的现代化启示

       面对气候灾害,农户的主动适应行为成为调研重点。在合江县符阳街道大同村,队员严妤彤走访发现,当地通过“村集体+农户”模式建设了小型蓄水池网络,使水稻灌溉保障率提升40%,由此建议推广为“微水利+社区协作”的防灾模式。

       调研还揭示出基层数字服务的改进空间。在纳溪区多个村庄,超九成农户表示“希望获得面对面的农技指导”,而非单纯依赖线上平台。团队成员据此建议,地方政府可联合高校建立“数字助农服务站”,由大学生志愿者定期下乡,开展“手把手”教学,帮助农户跨越技术使用门槛。

青春答卷:乡土情怀赋能乡村振兴

      一个月内,团队累计完成有效问卷约120份,并形成相关调研报告。报告从“数字能力提升路径”“气候适应性行为激励政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机制”三方面提出建议,这份报告的价值,在于它扎根于泥土,发源于民心。

       如今,这场跨越寒冬的调研仍在延续。团队计划将问卷数据与卫星遥感资料结合,联合学校农学院专家开发“泸州水稻生产风险地图”,用学术智慧继续守护家乡的稻田。正如队员严妤彤所言:“农业现代化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堆砌,而是要让每一株稻穗都承载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Copyright © 2015 四川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 版权所有